□记者 龚秋燕 杨福寿 李鹏
杨艳玲 熊志明
实习生 丁瑞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十年来,我州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源源不断的“生态活水”让大理的生态屏障“湿”意盎然。
修复茈碧湖弥茨河入湖口湿地
近年来,为持续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茈碧湖以及洱海的入湖水质,强化湿地水质净化效率并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洱源县林业和草原局于2022年对茈碧湖弥茨河入湖口湿地实施了提升改造。
中铁十局洱源项目部项目总工程师、工程部部长陈晋焱说:“我们围绕疏浚清淤以及水环境的提升,清理了大量外来物种,并从水动力、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和水的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了洱海源头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提升与改造,确保了一方清水入洱海。”
通过持续努力,茈碧湖弥茨河入湖口湿地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已完成外来物种清理约280亩,疏浚清淤91620立方米,构建一、二、三级沉沙池共24200平方米,种植乔木878株,撒播草坪65332.78平方米,建设生态护岸约2200米,构建雨水花园650平方米,建成一批管护通道、巡护栈道、过水桥涵、环卫、导览等管护基础设施,既保护了湿地、净化了水源,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前来打卡游玩,实现了人文、景观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恢复罗时江湿地生态系统
罗时江湿地位于洱海北部,湿地总面积1600亩,是洱海主要的入湖河流及补给水源之一,占洱海总来水量的13%。湿地修复项目实施之前,这里是季节性耕作农田、废弃鱼塘及洱海水位涨落形成的沼泽,人们路过时都避之不及。为此,我州相关部门对罗时江湿地进行水网改建、植物优化配置、鸟类栖息地构建、恢复沼泽湿地等,现已将其恢复建成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河口湿地。
修复后的罗时江湿地逐渐恢复了生物的多样性,共有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116种,属3门41科83属;有野生湿地脊椎动物18目27科101种、湿地鸟类9目14科66种。2023年7月,大理罗时江湿地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重要湿地,形成了湿地保护的“大理模式”。
加强洱海湖滨带治理
自2016年起,我州对洱海湖滨带和内源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大量调查及研究,最终锁定湖滨带鱼塘清退区污染底泥的内源污染释放这一症结,对洱海全湖湖滨带清退鱼塘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洱海1966至1962.5米变幅水位带区域,打造“生态透水植被带+灌草复合带+沉水净化带”组合生态湖滨岸线,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体系,推动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
据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吴兴座介绍,目前,共在洱海湖滨带范围内进行了2000多亩、202个鱼塘的修复治理工作,清除污染底泥超100万吨,水生态修复区域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如今,全州共有湿地面积6.71万公顷,国家、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共认定5.26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全州湿地受保护面积已达4.4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66.12%,受保护湿地面积居全省第二位,河湖生态环境逐年向好,湿地保护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