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此后多次对大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对大理寄予殷切希望,为大理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大理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提升民生福祉的磅礴力量。全市呈现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局面,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牢记殷殷嘱托众志成城守护绿水青山
十年来,大理市始终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按照“四治一网”开展“五项整治”,统筹实施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和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实施“六个两年行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治湖部署,系统实施“8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久久为功打好洱海保护治理系列攻坚战,不断把“两山”理论在大理的生动实践引向深入。实施流域截污治污、环湖生态搬迁、“三禁四推”、生态廊道建设、海东面山绿化等重大工程,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实现闭合运行、达标排放,洱海保护治理由“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洱海流域被纳入全国第一、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2021年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重新在洱海连片开放。
大理市获云南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大理苍山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为“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再添底色。
坚持绿色理念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年来,大理市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后劲,全市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333.8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546亿元,年均增长6.3%。三次产业比从2015年的5.3:40.6:54.1调整为2023年的5.6:28.4:66.0。
以打造世界一流“洱海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生态种植86.76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02个,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户,大理市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
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深走实,企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嘉士伯易拉罐智能化生产线、娃哈哈数字化全自动绿色饮料生产基地等87个项目建成投产,下关沱茶等7户申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美登印务等28户申报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顺丰洱海环保等38户申报为高新技术企业。下关沱茶、欧亚乳业荣获工信部第一批“工业强国少年行”工业文化研学活动任务承担机构。云南省下关茶厂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大理州纺织厂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工业遗产。欧亚乳业灭菌乳、大理来思尔发酵乳认定为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长城(云南)制造基地建成投产,科大讯飞等36户企业签约入驻云南信创(大理)产业园,经开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以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契机,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以“一带三道十八廊”为重点的“漫步苍洱”世界级康旅品牌。理想邦、垒翠园等一批文旅项目和希尔顿、英迪格、铂尔曼等一批高端酒店相继建成运营,“最佳爱情表白地”IP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户外运动、婚庆旅拍、生态研学、旅居等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蝴蝶泉等5个景区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荣获“云南省特色小镇”称号,大理古城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双廊民族文化街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湾桥镇古生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下关沱茶工业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理市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统筹区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十年来,大理市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不断健全,有序推进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基本建立大理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昆楚大、大丽、大临、大保动车先后开通,投入运营的1条普速铁路、4条动车线路总里程超130公里,大丽、上鹤、大永、昆楚大复线等多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市境内高速公路里程数超170公里,机场扩建(一、二期)如期完成,45条航线高效运转,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
全面启动城市品质提升大会战,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等工作,完成客运中心、小花园、交通饭店等片区城改棚改项目建设,建成安置房6634套59.7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36个286万平方米。绿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打造省级绿美标杆典型20个,新增公园绿地53个,累计完成植树超2万株,建成区绿地率增长至40.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至42.50%,成功创建并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路网、水网、通信网络、电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5G基站2272个,信号覆盖学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园等重要公共场所,改扩建农村公路954公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9.8%,洱海流域城乡统筹供水、行政村公厕100%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荣获“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市”“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称号。
坚守为民初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十年来,大理市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解决好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达标,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超9000元,年平均增长达17%,大理市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施完成了下关一幼、下关二幼原址重建,下关三小、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整体迁建及下关七小分校、下关二小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全市幼儿园数量增加至169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稳步提升。
广泛开展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大理站)等体育赛事活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活动场所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市一院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9.24张增加到12.68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大理市被评为“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并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年稳定在16.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6500人以上。
不断深化改革相关典型经验在各级推广
十年来,大理市以56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为引领,工作特色亮点逐步显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过国家发改委第三方评估,环境保护方面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成为全国“多规合一”改革的示范样本之一。PPP模式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三清洁”、农村垃圾“四级联动”处理模式等做法和经验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各地学习借鉴的典型样本。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机制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洱海保护治理、脱贫攻坚、投融资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取得实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引进天泰十畝、江苏半步堂等一批大型企业在大理投资兴业,经开区入选第一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坚持依法行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十年来,大理市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普法工作成效显著,湾桥司法所、下关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大理镇五华区、湾桥镇中庄村委会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苍洱一体、民族共融”主题,通过持续实施“六大示范工程”,精心打造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苍洱大地薪火相传,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市”“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称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苍洱大地绚丽绽放。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丰硕,大理市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21—202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新时期党管武装和拥军优属工作连续多年位居全州前列,大理市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和省双拥模范城“十一连冠”。
平安大理建设成果丰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有力,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州、市公安执法办案中心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公安机关建设应用成效突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古城派出所荣获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喜洲派出所荣获全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市法院喜洲法庭“金花+N”调解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十大最具特色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宗教事务管理等工作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突出党建引领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十年来,大理市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个革命”,扎实开展“大理之问”大讨论、“学好身边人、做好当下事”“我为群众算笔账”等活动,引导全市4万多名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
打造“环洱海党建长廊”,深入实施“洱海先锋”行动,创建“一圈一带”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党建示范区,构建大理市“同心圆”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持续深化“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与疫情防控、城市品质提升、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大理市荣获“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称号。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开展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政治监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本版文图由大理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