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
剑川县弥沙民族小学从建校时一所条件简陋的半寄宿制学校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全寄宿制完全小学,民族小学不仅成了传播知识的乐园,也成为了山区孩子们追求梦想,走向未来的起点。
弥沙民族小学创办于1980年,是一所边远高寒山区全寄宿制小学。上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解决贫困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民族小学在弥沙乡政府驻地下登村后的小山坡上成立,是当时大理州仅有的三所民族小学之一,也是剑川县第一所全寄宿制小学。招生范围除了弥沙乡五六年级的学生外,还定向招收邻近的上兰、马登、象图、羊岑4个乡镇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班级4个,学生数不足两百人,直到1994年之后才不再外招。上世纪90年代末,民族小学逐渐走上集中规模办学的路子,学校的条件逐渐有所改善。
“那些年,整个校园没有半寸水泥地,学校没有球场、图书室、餐厅,寄宿的学生没有热水喝、早点吃,每周四还要上山砍柴,师生教学条件那叫艰苦。”2024年年底,在民族小学塑胶球场上,我见到了曾担任过民族小学校长的杨立虎老师,他感慨地向我讲述民族小学的往昔。1987年,从州内的一所师范学校毕业,杨立虎就回到了民族小学任教。38年来,他对民族小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亲身的经历。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弥沙民族小学在一天天“成长”。跨进校园,房子都换成了宽敞、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还有球场、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完善的教学设施,不需要出门,山里的孩子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
“现在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民族小学的孩子不仅可以免费吃早点,还有热水喝,更不需要再上山砍柴了。”杨立虎高兴地说。
如今的弥沙民族小学,学校占地面积81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80平方米,教育基础设施齐全,远程教育技术、多媒体平台、图书室、实验室及乡村少年宫等优质资源持续服务于教学改革与发展,全校教职工26名,在校生321名,其中住校生257名,教学班12个,少数民族占比100%。走在校园里书声琅琅,国旗轻扬,风景如画。
建校4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15000余名学生,获得“云南省半寄宿制优级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校园”“大理州文明单位”“剑川县教育教学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