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炼铁乡如诗如画的大山深处,有一位默默耕耘的文化人——江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源江。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他深知责任之重,也深刻明白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意义。
自担任村干部以来,李源江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小流域治理、产业发展、惠民工程、矛盾调处及法律法规宣传等工作之余,充分利用夜晚与业余时间,投身于文学创作,为农村文化发展注入鲜活力量,赢得群众的一致赞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出自《论语》的话语时常在李源江脑海中浮现,激励着他不断奋进学习。农家书屋建成后,他积极阅读各类书籍,持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他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阅读活动,让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开来。书屋里,种养殖类、科技类、法律类、文学类等书籍琳琅满目,村民们在闲暇之时纷纷前来“充电”,探寻致富之路。农家书屋如灯塔般照亮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如精神火炬点燃了村民的阅读热情,已然成为村民学习知识的闪亮名片。
每日清晨,李源江便开始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习,通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田间管理技巧、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革新等各个方面的学习,使他在处理村内事务时更加游刃有余,也让他在村民心中的形象更加亲切可信。
李源江始终坚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践。在炼铁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联合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协调,投资 18 万元建成大地旁、七曲、偏坪小组人畜饮水工程,改造塔坡、塔灯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820多人和8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建学校围墙,保障学校师生安全。浇灌江上、江下三面光沟渠300多米,接通塔坡、塔灯灌溉专用胶管200米,修复3条水毁沟渠,有效解决了6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解决农户夜晚出行难题。全面完成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种植梅子4.8万株、梨树1.35万株、小枣1.2万株,新建水池5座、防冲卡4道、建取水坝1座,接灌溉用水钢管8.5公里。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他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党员干部和村民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指导村民引进红花、梅子等经济产业,发动群众发展肉牛和生猪养殖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引导村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作物产量;组织村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维护村民合法权益。还指引当地村民成立农村文艺队,弘扬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让村民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让学习成果惠及每一个角落。
李源江自幼喜爱语文,作文比赛常常获奖,语文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担任村干部后,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热爱写作。2006年开始学写作时,由于缺乏经验,稿件质量差,多数石沉大海。但他毫不气馁,继续创作。经过洱源通讯编辑部、大理日报社等多家媒体培训,又自费购买写作书籍,钻研写作技巧,采用多思考、多修改、多投稿的方式,反复研究写作方法,时常熬夜至三更半夜却也甘之如饴。历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稿件被各级报刊和媒体采用率显著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8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笔耕不辍,撰写新闻、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文章,连续6年被大理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文章被《学习强国》《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刊发1300多篇,先后获省、州、县各级征文奖60多次。他的文章主要记录炼铁乡党建工作成效,描绘洱源各地的山水之美、民族风情、美食天地和村庄发展,记录党政惠民利民政策以及村民的朴实生活与辛勤劳作。
对李源江而言,写作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心灵的寄托。每当夜幕降临,他便端坐于电脑桌前,将一天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化为文字。那些乡村的山水、风土人情、发展变迁的故事在他笔下鲜活起来,成为一篇篇充满温度的佳作。通过写作,他与村民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系。写作让他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也让他在服务村民的同时发挥特长。
未来,李源江将继续用手中的笔记录乡村的每一个变化,讲述村民的每一个故事,传递这片土地的每一份温情。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他的文字终将成为乡村发展的见证、村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