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洱源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列表 / 文明县城 / 学习榜样

自学成才的洱源农民作家宋炳龙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3日
  • 来源:洱源发布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夕照明霞向晚开,青青苇岛水迂回。竹篙点破胭脂镜,划进西湖梦里来。”洱源县城消水河河岸石护栏上雕刻的一首首优美的古体诗,就出自洱源农民作家、农民诗人、农民学者宋炳龙之手。


宋炳龙1957年出生,现年67岁,农民,上过三年小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曾任洱源县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洱源文化》执行主编。宋炳龙小时候因家贫,很早就辍学务农。农民作家 宋炳龙:我上了三年小学,当时家庭负担不起,自己想着能够帮忙家里一些,就辍学了。那时候相当困难,所以读不起书就辍学了。


在宋炳龙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有一位很重要的人,他的启蒙老师——舅舅胡登科,是舅舅用一本四角号码字典开启了他辍学之后的自学之路、文学创作之路。农民作家 宋炳龙:我舅舅跟我说,我这里有本四角号码,我教你翻,你拿去看看,教我翻四角号码后,我就买那种5分钱一本的那种,做学生作业,用铅笔,不认识的字,就用四角号码查了后写在纸上。我的学历低,但是我喜欢看书,以一本四角号码学习认字。首先读了这个《战国策》,然后读了《三国志》。我把一本千家诗就抄在笔记本上,从此就爱上了古体诗。


早早进入社会的宋炳龙为生计务过农,做过木匠,外出经过商,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成为他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农民作家 宋炳龙:1976、1977年开始创作,1994年就出了本《山魂》自由诗集。


之后,勤奋善学的宋炳龙如鱼得水,创作激情如喷涌的火山。他相继创作并出版了古体诗集《不鸣居诗鈔》《不鸣居诗稿》;长篇小说《迷失边城》《白洁夫人》,长篇抗战历史小说《兰津寻梦》和以洱源为历史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郁刃浪剑》;自由诗集《九色玫瑰》;学术论文集《南诏王室族源新探》。同时他还编著了白族照壁文化《白族姓氏•对联•堂号撷萃》;执行主编《洱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洱源果胜侨乡文化》等。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路上,宋炳龙一直坚持探索,寻求最能表达自我思想感情的文学创作形式。


农民作家 宋炳龙:首先学的是自由诗,自由诗写到一定的时候,我觉得突破不了,就在一般的水平,再往上我就写不出来了,我转向了古体诗。有些诗表现不了的,内容比较庞大,我就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所以写了四部长篇小说。


四十多年的苦学和勤耕,宋炳龙的文学作品被圈内很多人看到,并得到了广泛好评。他的小说《迷失边城》还成了畅销小说,销售近万册。2015年10月,由洱源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宋炳龙《迷失边城》创作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上,著名作家、评论家张文勋先生评价宋炳龙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知识分子、农民作家、农民学者”;原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晓雪评价:“他的小说,是把人当做真正的人来写的,这个很不容易做到。”原《大家》杂志副主编韩旭评价他:“当一位作家爱着‘人’和他们的遭际,而不是爱着等级、界限,或者观念的时候,他的笔墨中便仁慈了。”


宋炳龙老师不仅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在他担任《洱源文化》执行主编期间,还努力推荐洱源籍作家优秀作品,努力挖掘培养洱源本土文学新秀,他希望洱源的文艺创作者队伍人才辈出,洱源的文艺创作花园欣欣向荣。他鼓励洱源的文学爱好者,先有兴趣,然后坚持多读多写多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农民作家 宋炳龙:首先要爱好,你爱好你就坚持,坚持下去,不论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成果,就是爱好与坚持。看书要站在学习与批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看了这篇文章,如果说我写,我站在作者这个角度,又如何写,他有哪些不足,哪些是写的好的,哪些不足的地方,我们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