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0日
  • 来源:洱源县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十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县十四届人民政府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奋勇拼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顺利实现了届初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

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7亿元,比2007年增加19.8亿元,年均递增12.7%;完成工业总产值48.5亿元,比2007年增加29.53亿元,年均递增20.5%;完成工业增加值11.15亿元,比2007年增加7.6亿元,年均递增20.7%;财政总收入达2.85亿元,比2007年增加1.42亿元,年均递增14.8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95亿元,比2007年增加1.1亿元,年均递增17.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亿元,比2007年增加6.12亿元,年均递增19.43%;农民人均纯收入5869元,比2007年增加3475元,年均递增19.6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38.92亿元、26.98亿元,比2007年增加25.48亿元、19.28亿元,年均分别递增23.7%28.5%;保险系统保费收入6834万元,比2007年增加3472万元,年均递增15.24%5年累计引进项目88个,到位资金62.36亿元。

(一)主攻园区抓载体,工业经济有效突破

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展。邓川工业园区东西主干道油路化工程投入使用,钛业路建设顺利推进,焦石自来水厂即将完工,邓川片区低丘缓坡项目加快实施,收储工业用地1039亩,建成标准厂房4.2万平方米,“一园三区”拓展成“一园四区”,被确定为全州5个百亿工业园区之一。5年来,园区累计引资1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利税10亿元,上缴税金2.29亿元。入园企业达5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高新技术企业2户。

重大工业项目稳步实施。华龙钛业年产2万吨高钛渣环保设施和技改、军民彩印厂彩印包装纸制品生产加工技改、西南红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生产线、华夏冷库8000吨储藏库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年产120万方的鑫源达标混凝土项目投产试运行。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和山东时风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恒旺林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大理矿业年产4.5万吨高钛渣项目开工,象鼻山钛矿年产3万吨钛精矿、东兴公司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传统骨干企业提质增效。蝶泉乳业产能明显提高,有机牧场、机械挤奶站等奶源基地建设切实加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乔后盐矿技改工作成效明显,食用盐、工业用盐产能和质量迈上新台阶。洱宝实业青梅果酱和低脂核桃乳、鑫宝石业石材精深加工、邓川农特产品开发公司2万吨淀粉生产线、邓川泰昌公司农业产业链、锦洋公司精制小牛血清产业化等技改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新型能源建设成效明显。完成投资30亿元,建成马鞍山、罗坪山等8个风电场,269台风机并网发电,装机容量37.43万千瓦,上网电量10亿度,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增加值2.3亿元,成为全省第一风电大县。清水朗山、石蒲塘风电场一期开工建设,湾佛村太阳能风光互补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08吨标准煤,比2007年下降93.5%。洱源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二)齐头并进抓统筹,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县城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规及2011-2015年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滨河路、宁新路、“海之源”民族文化广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节能灯改造及小区硬化亮化绿化等项目全面完工,县行政中心、县公安局等办公区相继投入使用,腾飞小区、信合小区、海之源小区等相继建成,泰业地产、皖源地产、鑫达花园等居住产业项目先后开工。建成保障性住房2080套、10.4万平方米。“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力度不断加大,县行政中心、县总工会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单位。2012年末,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0.87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22%;全县城镇化率达29.01%,比2007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

集镇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完成邓川、三营、右所特色小镇及凤羽、牛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90个行政村、784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全县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邓川、右所中心集镇建设有序实施,炼铁、三营集镇油路改造工程投入使用,9镇乡集贸市场建设全面完成。2958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0332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35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33个省级重点村建设、3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全面完工。

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9.3万吨,粮食生产实现9连增。蒜农纯收入1.14亿元。大牲畜存栏16.1万头(匹)、奶类总产21.6万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25%102%。核桃种植面积达74.3万亩,产量8000吨,产值2亿元;梅子种植面积达9.2万亩,产量9650吨,产值8750万元。种植烤烟5.1万亩,收购烟叶12.81万担,烟农收入1.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3.89亿元,比2007年增加11亿元,年均递增13.13%。良禾种业杂交玉米基地被认定为省级优质基地。

(三)发挥优势抓品牌,生态旅游不断升温

旅游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洱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修编)》、《洱源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洱源县温泉产业旅游区总体规划》等8个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完成,《洱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洱源县西湖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洱源县凤羽砚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规划》通过省级评审。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拓展,梅果、乳制品和凤羽砚台逐步成为洱源特色旅游商品。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行业管理有效规范,旅游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休闲生态品牌初步形成。大理地热国景区二、三期工程完工,下山口普陀泉度假区项目加快实施,西湖4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总投资20亿元香港天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洱源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中国温泉之城”称号,梨园村被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旅游特色村。外来游客逐年增多,洱源已逐步成为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重要的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知名旅游目的地。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78.46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8.6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30.46万人次、5.48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0.33%22.1%

商贸服务产业势头强劲。餐饮、住宿、商贸、建筑、流通、保险等服务业发展加快,连锁经营、超市、物流配送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万村千乡市场流通工程”扎实推进,建成207个标准农家店。“家电下乡”深入推进,兑付补贴648.19万元。非公经济稳步发展,全县非公企业发展到11户,个体工商户达4788户,从业人员9889人。

(四)突出防治抓环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洱源先后被州委、州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9个镇乡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乡。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六进”活动成效明显,“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和“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已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生态环保项目快速实施。5年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资金4.92亿元,实施了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茈碧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草海湿地等建设项目,完成22个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个百村整治、9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5镇乡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县城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等工程,建成湿地2716亩,新建18座小型垃圾焚烧炉和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凤羽河县城段生态文明宣传长廊建设完成,大理洱海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启动建设。洱源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有效实施。

生态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河段长、一票否决等制度逐步健全,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切实增强。大力开展砂石场治理整顿,依法关停洱海流域范围内的砂石场8家。抓实生态功能区保护和“森林洱源”建设,实施森林管护246.64万亩、公益林建设43.42万亩。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明显,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升,全县林木绿化率达60.3%,森林覆盖率达47.9%

(五)全力以赴抓项目,发展后劲切实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把优化投资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争取上级支持与引导各方投资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快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项目论证、储备、争取和实施。5年共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2亿元,其中2012年完成20.2亿元,比2007年增加14.27亿元,是2007年的3.3倍。

通达通行条件不断改善。5年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亿元,完成了平甸线、洱炼线、茈碧路、凤羽路及永安线、松曲线、邓中线等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建设总里程654公里,其中水泥路106公里、弹石路198公里、沥青路350公里。完成县城中心客运站及凤羽、炼铁等镇乡客运站点和洱源县汽车检测站等项目建设,县城公交车开通。国道214线洱源县城至大理上关段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大丽高速公路洱源段建设顺利推进,炼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

电力供给能力切实增强。顺利完成县电力公司上划改革工作,潓安、清水河等水电站和龙潭二级电站以电代燃项目投产运营。5年新增装机19300千瓦,累计装机46680千瓦,发电7.98亿度,供电7.29亿度。220KV洱源变电站、110KV宁湖变电站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农网改造、城网建设和“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等一批电网完善工程圆满完成,解决了145个村、2728户的用电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5年共投入5.08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岔河水库、弥苴河综合治理、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永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试点、三营基地单元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使用,上村水库等4件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改造中低产田地14.06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700多件、人畜饮水工程250多件,解决了4.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凤羽河水库开工建设,大叶坪等6件小(二)型水库和绿茵塘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六)千方百计抓协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5年共投入1.07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0个,排除危房7.7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85万平方米。共兑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7948.36万元、发放困难学生生活补助3694.36万元,3400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国家免费营养餐学前教育稳步扩大,“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高中办学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蓬勃发展。2012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3%,初中毛入学率达106.59%,普通高考上线率达99.81%

卫生计生保障不断扩大。5年共投入1.31亿元,实施了县医院住院楼、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镇乡卫生院改扩建等21个建设项目,建成90个农村卫生室。共有406.5万人次从新农合中受益,累计减免补偿医疗费用2.12亿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共卫生项目扎实开展,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血吸虫病防治达国家传播控制标准。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强化,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保障。完成镇乡计划生育服务所建设,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启动,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功创建。

文化体育广电全面进步。凤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成功,白洁圣妃庙重修和广电网络光纤化改造工程完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使用,新建9个镇乡文化站、23个农民健身场所和91个村级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累计播放电影5400场次,节庆及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完成,新发现文物点150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14200户建设任务,“户户通”工程启动实施,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3%99.2%

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5年来,共建成32个科技示范村、9684户科技示范户,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63%,比2007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加强,“8·06”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第二轮县志编修进展顺利,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得到巩固,档案事业不断发展,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日趋凸显,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统计、侨务、慈善、人防等各项工作有了新进步。

(七)关注民生抓稳定,自身建设有力推进

社会民生保障持续加强。5年共新增城镇就业6122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3万人,完成农转城1060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435个。公开招录公务员165人、专业技术人员312人。职工“五险”参保3.3万人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12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5万人。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65亿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5亿元、医疗救助金1719万元、五保供养金646.3万元、生活困难救助金650万元、救灾资金1934万元、抚恤补助金2400万元,清欠农民工工资6294万元。

综治维稳工作成绩斐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网络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平安创建不断推进,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长效机制,妥善处置了一批热难点问题。5年共立刑事案件1501起,破获884起;受理并查处行政治安案件 2489起;受理矛盾纠纷12065件,调解成功11548件,成功率达96%;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058件,到期办结4552件,办结率达90%,实现了无集体越级赴省进京上访的目标。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5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596件、政协委员提案691件,办复率达100%,办结率逐年提高。积极支持县法院、县检察院的工作,确保全县司法工作顺利开展。认真听取并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全面完成,“六五”普法深入开展,“四五”依法治县顺利实施。5年共召开重大决策听证会31次,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件、诉讼案件4019件,解决争议标的4162.69万元。

四个主题建设全面推行。切实推进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建设,成立洱源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镇乡为民服务中心,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方便企业、基层和人民群众。“小金库”清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公务用车治理等成效明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对重点单位、重点工作督促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有效查处,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洱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各族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要做好政府工作,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思维,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必须以加快发展为要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前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必须以高效落实为抓手,真抓实干,勤勉尽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必须以执政为民为根本,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祉;必须以团结协作为保障,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形成推动工作强大合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缓慢,百亿园区建设任务艰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较难,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二是县乡财政收入增长不快,刚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多,加快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地方财政保障能力较弱;三是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不高,一些建设项目推进缓慢,非电工业投资总量不足,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不强;四是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强烈,狠抓落实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强力促进作风转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县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着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意见

                                                     

今后五年,是我县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我县具有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强一堡”并对滇西边境山区进行开发式扶贫,州委、州政府实施“1+6”滇西中心城市群战略,为我县改善发展基础、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大丽高速公路、国道214线洱源段改造工程、以钛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改善我县发展环境。这些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加快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我们一定要站在新的起点,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创新的举措,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州第七次党代会、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人居环境舒适、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美丽幸福新洱源。

主要奋斗目标是: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61.8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7.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62.5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城镇化率达45%,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810元,年均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林木绿化率达66%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主要入洱海河流常年水质达Ⅲ类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80%以上。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强力推进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实施好“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工程,抓好东湖万亩荷花湿地恢复和李家堆、邓北桥二期、鹅墩、茈碧湖等湿地建设,开展凤羽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等主要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水产流机制,建设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实施好洱海流域41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100个以上自然村村落综合整治工程,切实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继续实施洱海流域垃圾分类收集、清运、集中处置系统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有效回收利用。推进洱海流域面山林业生态及水体生态系统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好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洱源,确保永续发展。

(二)坚持跨越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富县战略

围绕到2016年建成百亿工业园区,实现全县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分别达106亿元和30亿元,2017年达136亿元和39亿元的目标,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盘活存量,招商引资落实项目扩大增量,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企业配套化。围绕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建设农机产业园,壮大以钛矿为主的矿业,推进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改造提升乳制品、梅果核桃加工等传统食品工业,加快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仓储物流等新兴产业。到2015年,力争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2017年达130万千瓦。到2017年,力争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农机具产值达50亿元。

(三)坚持统筹发展,强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按照建设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培育粮油、蔬菜、林果、花卉等产业生产基地,积极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科学技术核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到201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17亿元以上。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血防、农村饮水、土地整治力度,实施好茈碧湖水库扩容增蓄项目,完成凤羽河水库、绿茵塘水库扩建、草海子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抓好“五小水利”、水改旱、千亿斤增粮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2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15.57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整村推进等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坚持特色发展,强力推进休闲生态旅游

围绕到2017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57万人次以上、旅游社会总收入18亿元以上的目标,大力发展温泉休闲旅游,重点抓好恒丰祥投资有限公司旅游发展项目,力争将大理地热国和西湖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打响中国温泉之城和国内一流温泉休疗度假基地的名片。加快推进高端酒店建设,完成香港天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抓好凤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稳步推进邓赕诏遗址保护开发。积极打造我县高原湿地生态旅游新亮点,吸引更多游客来洱源观光旅游。

(五)坚持务实发展,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改善

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国道214线、平甸公路、洱炼公路等路网建设,重点实施好国道214线洱源县城至大理上关段改造项目,启动巡检至剑川段改造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实施好大丽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抓好文碧路、施滉路、灵杰路等县城道路延长线建设,不断完善县城路网结构。加快文碧源等居住产业开发,加大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镇上山,完成农转城40000人以上。认真实施好“点亮洱源”乡村路灯工程建设,抓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目标。力争到2017年,全县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个以上,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0个以上。

(六)坚持全面发展,强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提高优生优育水平。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启动县博物馆和体育馆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切实抓好各种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地方志编纂和档案管理,抓好国防动员工作,统筹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统计、侨务、慈善等社会事业。

(七)坚持和谐发展,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完成“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县规划,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

三、2013年的工作建议

    2013年是县十五届政府的履新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奋力拼搏、赶超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对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建设美丽幸福新洱源,为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的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在八个方面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加快推进东湖万亩荷花湿地恢复工程,完成鹅墩、李家堆等湿地建设,启动投资2459万元的西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实施好投资1373万元的凤羽河清水产流区控源治河、投资398万元的县城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投资7944万元的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河道综合整治、投资1500万元的环境信息平台等建设项目,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全面改善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

全面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完成投资1.13亿元的大理洱海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建设,建成1座畜禽粪便收集站。实施好洱海流域镇乡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试点工程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结构控污。大力推行控氮减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好农业血防、水改旱试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洱海流域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完成5座垃圾转运站建设。

扎实抓好重点源污染治理。以村落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为重点,完成投资9960万元的33个村落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切实提高污水入管率、收集率、处理率。继续抓好洱海流域环境监管工作,加大对工矿、食品加工、景点景区、宾馆等企业排污的监管力度,有效控制点源污染。

(二)开创工业跨越发展新局面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各级对邓川工业园区的资金、政策扶持。健全园区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园区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功能,强化对园区企业生产运行的要素保障,积极筹建园区土地收储交易中心,加强园区土地收储、供给能力。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以上,建成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规划好邓川工业园区和邓川镇集镇供水工程,实施好邓川片区低丘缓坡项目,完成钛业路、洱宝路建设。

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大理矿业年产4.5万吨高钛渣项目建成投产,做好二期投资13.8亿元年产4.5万吨高钛渣和6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建设前期工作。推动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和山东时风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抓好发动机、轮胎、农机具等生产线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炼铁溪登坪金矿采冶项目,实施好投资6200万元的大理旭城墙砖及建筑建材生产线、投资4000万元的东兴公司尾矿综合利用、云弄峰酒业年产5000万块新型墙材页岩砖、洱宝实业年产5000吨梅果生产线、蝶泉乳业液态奶利乐设备信息化改造和乔后盐矿年产40万方卤水接替技改等项目。

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认真落实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积极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或窗口,创新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降低投资门槛,制定发布鼓励民间投资的项目目录,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着力引进大中型民企和符合我县产业发展导向的领军企业,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民营企业。

(三)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加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全面推广科技增粮措施,确保粮食安全。种植优质稻1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达20.11万吨。种植烤烟5万亩,收购烟叶11.4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8亿元。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奶牛、生猪等畜牧业基地建设,建成30座机械挤奶站和右所温水养殖小区,实现全年肉类总产3.95万吨,奶类总产21.85万吨。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

持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完成凤羽河水库年度3000万元投资任务和炼铁松园、锣锅坪、大叶坪三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绿茵塘水库扩建和凤羽河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抓好茈碧湖水库扩容增蓄项目的水资源论证等前期工作。建成“爱心水窖”500口,改造中低产田地9.95万亩。加快推进“8·06”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道路交通、农村水利、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实施好投资1433万元的凤羽庄上村土地整治工程。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有效整合资金,加强农村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道路通达和村容村貌整治。扎实推进西山大光等5个自然村扶贫开发和11个省级重点村建设,完成投资950万元的三营新龙、牛街龙门等7个自然村移民项目,启动“点亮洱源”乡村路灯建设工程,实施好1900户安居房建设,发放扶贫贷款3500万元以上。

(四)开创旅游转型升级新局面

大力发展温泉休闲旅游。以温泉资源为依托,民族文化为灵魂,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为切入点,以创新的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深度开发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温泉休闲旅游,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集散、交通、咨询中介、引导标识等配套服务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全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86.31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9.56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高原湿地旅游。充分发挥地处洱海源头、环境良好的生态优势,结合“万亩湿地”建设,实施好茈碧湖湿地公园、东湖菏泽湿地公园、海西海等湿地旅游项目,重点抓好西湖菏泽水乡旅游建设,积极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面向全国市场的西湖湿地旅游亮点。

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实施。着力实施“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好大理地热国提升改造、下山口普陀泉、梨园村基础设施改造、西湖南登村农家乐接待示范点等项目,全力推进香港天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五星级酒店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抓好施滉故居、马氏祠堂、县城文庙修缮等工作,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增加旅游文化产业总产值。

(五)开创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

强化项目争取实施工作。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紧盯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重点投资领域,加强项目论证、包装和储备,积极争取各级扶持,努力实施一批事关我县长远发展和增强后劲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土地收储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国有土地存量,解决好土地“瓶颈”制约问题,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不断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加快推进国道214线洱源县城至大理上关段改造项目,继续配合实施好大丽高速公路洱源段建设,确保年内通车。完成大丽高速公路至县城连接线、炼西公路和投资3000万元的13条通村油路项目,做好洱炼二级公路及214线至东湖、西湖公路的前期工作。推进客运站点规划建设,不断规范客运秩序。加强公路水路建设管理,深化养护体制改革,提高路政执法水平。

努力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实施好文碧路路面硬化、路旁绿化及灯光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建成600套保障性住房,抓好金色家园、文碧源等居住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县林业局、县消防大队等单位整体搬迁项目,实施好玉湖公园改造提升、兴源路改造和县城路网建设工程。切实推进大丽高速公路、国道214线沿线集镇控规编制工作,完成右所中心集镇建设项目。

(六)开创吸引外来投资新局面

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完善考核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强化部门责任,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成功率、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抓好马鞍山、罗坪山、清水朗山等新能源项目招商,实现到位资金16亿元以上;抓好大理矿业高钛渣和钛白粉生产线等工业项目招商,实现到位资金4亿元以上;抓好下山口普陀泉提升改造、五星级酒店等旅游项目招商,实现到位资金4亿元以上;抓好商业房地产及其他项目招商,实现到位资金3亿元以上。切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和落实工作,实现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亿元以上。

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产业。突出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培育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拓展消费增长空间,提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流通”工程,有效整合汽运、货运、商业企业资源,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挖掘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七)开创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多层次办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师德教育和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洱源一中学生食堂、洱源职中实作实训教学楼建设项目,建设13所镇乡中心幼儿园。积极支持洱源职中争创省部级重点职业高中和洱源一中争创一级高中。

加强卫生计生体系建设。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好县120急救中心,加快推进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卫生监督所和牛街、凤羽卫生院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深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巩固省级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

全面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启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做好县博物馆和体育馆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加大招录和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力度。抓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社会保障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强救灾救济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统筹抓好统计、审计、侨务、金融、地方志等工作。

(八)开创维护和谐稳定新局面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服务管理,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禁毒防艾工作,继续巩固和深化“无毒先进县”、“先进平安县”创建成果。

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重在预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组织领导体系,细化工作预案,强化演练效果,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强化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监测预报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政府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确保公共安全。

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决服从县委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执法、司法、普法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法律权威,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 “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县规划实施,加强法治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县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高效执政、创新施政、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不断提升执行能力和水平,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有力保障,满足群众需求,实现群众愿望,赢得群众信任。

(一)高效执政,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完善制度为重点,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认真解决影响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以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四个主题建设和纠风治乱为主要内容,结合部门、单位职能和业务特点,搭建三级联动审批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体系。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强化机关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改进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管根本、蓄底气、利长远的基础工作上。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坚决追究当事人及直接领导的责任,确保政令畅通。

(二)创新施政,切实增强政府开拓力。加强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管理、金融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增强抓工业经济、抓项目实施、抓和谐稳定的能力。提高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创新意识,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政府工作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究,建立经济发展预测预警体系,推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依法行政,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咨询评估、听证公示、通报查询制度,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范围,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努力建设阳光政府。继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制度,依法规范行政行为,落实重大行政行为备案、审查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举报受理、责任追究、评议考核制度,及时纠正不当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四)廉洁从政,切实增强政府凝聚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继续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完善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处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等制度,拓宽监督领域。坚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有效遏制腐败。坚持和完善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继续压缩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外出考察、会务等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环节上,建设勤政廉洁、人民信赖的政府。

各位代表,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辉煌!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洱源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洱源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