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十三)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6日在洱源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洱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万 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主要工作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异常艰巨的保护发展任务,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勇于担当、顶压奋进、迎难而上,战胜了始料未及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不懈抓发展、稳经济,县域经济趋稳向好。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取得六增两降的良好态势。2022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85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3亿元,下降3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5亿元,下降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57亿元,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6亿元,同口径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1.1亿元,增长33.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40752元、14890元,分别增长2.5%、6.5%。同时,年内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3.1亿元、地方政府专债资金11.53亿元。
过去一年,我们坚定不移护源头、优环境,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系统推进以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洱源画卷更加优美。
入湖水质明显提升。“6个两年行动计划”和“八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投入4000万元集中对县城和右所片区截污治污体系进行排查诊断和提升改造,完成2453个点位的管道坐标和高程信息采集,精细化排查管网95公里,全面整改修复14公里,完成流域内户管排查11000多户。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扫尾,绿玉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工建设。智慧生态环保二期启动招标。“保水质、防蓝藻”各项措施全面落实,雨季腾塘清库和冬季死亡水草收割有力有效,清理湿地库塘7300亩,打捞垃圾5600吨。“三库连通”工程直补洱海清水5564万立方米,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提升,新、老永安江由Ⅳ类提升到Ⅱ类,弥苴河稳定保持Ⅱ类,罗时江由Ⅳ类提升到Ⅲ类。
污染防治持续深化。“三禁四推”继续巩固,发放有机肥3.5万吨,收集并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6万吨,洱海有机循环工程中心揭牌成立。洱海二级保护区内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机制全面推行,统筹执法人员70名组建“1大队+6中队”,常态化开展流域专项执法,有力震慑违法行为。茈碧湖、海西海水库全面施行封湖禁渔,偷捕等现象全面管控,以渔控草增殖放流试验共投放草鱼、鲢鳙鱼一万斤。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项措施深入落实,扬尘和秸秆焚烧管控不断加强,规范处置危废、医废247吨。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持续巩固,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州市交叉执法检查反馈问题有力整改。
系统修复不断加强。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并通过省级审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衔接修改完成初稿编制。编制鸟吊山等5个州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及《总体规划》,苍山保护区洱源区域禁牧及科考工作有序开展。治理白沙河小流域17.3平方公里,黑潓江洱源段治理一期项目开工建设。提升改造东湖片区湿地4000亩、西湖湖滨带3500米,实施封山育林5000亩、人工造林2500亩,挂牌保护古树群36个,完成“县树”“县花”评选、洱源植物园创建。“林长制”全面推行,“我为洱海保护栽棵树”“6·5”世界环境日等宣教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9.78万株。“河长清河行动”全力抓实,弥苴河、海西海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西湖、罗时江等6处河湖被评为州级美丽河湖。凤羽镇被评为省级绿美乡镇,右所鸡鸣村、凤羽振兴村被评为省级绿美村庄。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聚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紧扣“两个定位”,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培优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绿色洱源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绿色农业增点扩面。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建成投用,新希望牧业2000头奶牛牧场扩建项目完成建设。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万头奶牛牧场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建成9.87万亩高标准农田,6万亩耕地轮作有序推进。完成洱海流域绿色有机化种植37.54万亩,实施稻渔综合种养6103亩、绿色有机水稻1252亩。种植绿色烤烟4.55万亩,烟农收入2.34亿元,实现“两烟”税收9514.42万元,增长9.4%。组建9支助农科技服务队一线服务指导。加快梅子全产业链发展,成立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梅花文化节、雕梅技能大赛、古梅树果权拍卖等活动。起胜等6个村申报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新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认证“三品一标”7个,成功申报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完成《云南洱源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一园三片区”布局进一步优化提升。新建电力线路3.5千米,盘活低效闲置厂房和土地2万平方米。新能源船艇“智造”基地等4个项目成功入园,在园企业达36家。碧水源、天秀农业等4家企业升规纳统全力抓实。溪灯坪金矿采选工程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洱源威士忌生产及游客体验中心项目加快推进,大枫树、大楝屋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第三产业不断升级。三级电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体验式线下销售等新业态和直播带货等网销模式蓬勃发展,培育罗琦花卉等3家出口企业,实现10户内贸企业升限纳统。完成“十四五”文旅发展等系列规划编制。火焰山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体验区建设基本完成,泉·大理等2个温泉项目有序推进,水热联供中心启动建设。洱源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县5家民宿获评国家丙级旅游民宿,温泉康旅胜地加快打造。完成263家涉旅企业品质复评,诚信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开展旅游市场秩序联合联动执法114次,受理无理由退货11起,办理“一机游”平台投诉14件,办结率100%。开展“凤羽读书会”“泛舟西湖”“寻找洱源美好推荐官”等推介活动,圆满完成中国旅游日、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参展推荐等主题宣传活动。接待海内外游客280.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91亿元,两项旅游指标均超额完成。
过去一年,我们精准发力拓成果、促振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推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有力补齐,美丽洱源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向42个村选派102名驻村干部,精准制定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309户1108人,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的脱贫家庭全面消除。办结“政府救助平台”申请事项344件,办结率95%。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户均增收1.08万元。8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占行政村总数的96.6%。转移脱贫劳动力就业14101人,33个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602人。发放小额信贷2007户9020万元,兑现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生活补助1106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282万元。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885元,增长14.1%。“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无一户一人发生返贫致贫。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投入9569万元,实施47个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推动乡村产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全面改善提升。完成梅和村等29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建成邓川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焦石养鸡场扩建等特色产业项目,“两湖一河”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开工建设。碧云等3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完工投用。改建户厕16238座、公厕66座,洱海流域提前3年实现卫生户厕和自然村公厕全覆盖。上海交大乡村振兴洱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在产业、消费、教育、人才等领域全面拓展。共和、江登被评为省级精品示范村,牛街福和新村等11个自然村创建为美丽村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考核评估组到洱源实地综合核查顺利完成。
县城品质不断提升。聘请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等3名人才担任全县发展顾问。腾飞路等6条县城道路完成提质改造,文碧园等13座口袋公园完成建设,海尾河生态绿道建成投用,万人拥有绿道1.3千米。提升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0.6千米,完成腾飞路东段街区风貌提升改造。完成11个老旧小区和72户棚户区住房改造,360套公租房完成分配实现入住。新划定1500个智慧临时泊位,县城街天“退路入市”成效明显。顺泰城市广场等小区建成交房,碧桂园三期等18栋新建商品房完成封顶,书香门第等9个小区实现通天然气,兴源花园小区烂尾楼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城建成区面积增加228亩。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漾洱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鹤洱剑兰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剑洱高速前期工作稳步开展,洱源至凤羽三级路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村组公路硬化94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5公里、危桥改造12座。草海子水库完成80%工程建设,土官村水库开工建设,南塘子水库扩建工程实现大坝封顶。洱海流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成主管铺设23.4公里,茈碧湖引水工程有序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水雨情监测系统完成建设。完成三枚村等3个土地整治项目,提质改造耕地1831亩。改造农村电网30.97千米,建成5G基站100个,实施“电普”项目8个,新建光缆375千米,建成新能源充电站2个。
过去一年,我们倾心用情安民心、惠民生,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幸福洱源氛围更加浓厚。
恢复重建加快推进。“9·13”大型山洪泥石流搬迁民房开工建设132户、完工入住44户,6个搬迁安置点建设加快推进。平甸线、洱云线14个路段完成修复,6座桥梁建成通车。起凤等4个村卫生室恢复重建开工建设,炼铁新庄完小等17个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完成修复。铁甲村等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完成重建,电力、通信、饮水等设施全面恢复。干河沟等3个山洪沟治理工程有序推进。长邑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建设。“5·21”民房恢复重建1943户修缮加固和17户拆除重建顺利入住,农村饮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配电网巩固加强工程完工投用。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牛街中心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县第三幼儿园教学楼完成封顶,永乐乐善小学等2个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工,乔后初级中学教学综合楼等项目有序推进,职业高中实训楼加快扫尾,高平中学一期工程建成实现招生。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补助4900万元,控辍保学全面抓实。洱源一中与下关一中合作办学持续深化,获上海交大托管帮扶并合办创立“思源特班”,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不断深化。宁湖一小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校园,邓川初级中学等3所学校被命名为州级文明校园,德育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
医疗体系不断健全。县医院感染病区建成投用,提标扩能和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眼科和康复科薄弱专科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与省第三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合作更加深入。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甲妇幼保健院省级评审,3家县级医院和9个卫生院通过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州级评审。右所心脑血管救治站、西山慢病管理中心完成建设,常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均达90%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家庭医生签约8.1万人,脱贫人口100%签约,履约率达100%。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炼铁、乔后、牛街3个卫生院“示范中医馆”建成投用,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打包付费全面施行,公共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0件惠民实事高质高效办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扎实推进,洱源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县政协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爱国卫生成果持续巩固,新“7个专项行动”全面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工人文化宫启动建设,举办环茈碧湖健步走等体育赛事,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13个托育机构建设项目列入州级“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西湖景区乡愁书社、霞客书院,开展书法书画展览5场次,白族大本曲《春雨润心田》荣获“彩云奖”,西山白族调等5项技艺成功入选省第五批非遗名录,启动施介故居和乔川书院保护修缮,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征兵工作进入全州第一梯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被表彰为“云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11个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通过部级复核。李桂科同志作为大理州唯一的代表出席党的二十大。洱源老年合唱团志愿服务队被命名为2022年度全省离退休干部“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地方志工作成绩突出,人防、外事、侨务等工作持续加强,科普、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以赴除隐患、防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平安洱源建设更加深入。
疫情防控坚实有效。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广大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我,公安干警、流调人员、镇村干部、志愿者等冲锋在前,完成健康服务站管理、人员排查管控、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等各项阶段性重点工作,高效处置“11·18”等多起疫情。因时因势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坚持国家最新防控方案,全力保健康、防重症,抓实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落实分级诊疗措施,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先后派出9批次114名医护人员对外支援,动员200名应急民兵支援瑞丽,在疫情防控大局中彰显洱源担当。
安全基础不断夯实。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年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均超额完成。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严控县属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18处交通隐患路段通过省级销号,校园安全实现“4个百分之百”。18户企业接入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时监管。修订完善防汛抗旱等10个应急预案,应急广播体系建成覆盖。高质量承办大理州“使命必达2022”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开展各类专项演练900多场次。整治红黄牌经营性自建房18栋,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成效明显,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专项整治有力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平安建设全面推进。受理矛盾纠纷1410件,调解成功率达95.5%。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严格落实,化解“一街安置地”等“揪心案”8件,实现重要节日和党的二十大期间零上访硬目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和打击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专项行动46个,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成效显著,邓川派出所和车管所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派出所、一等县级车管所。县、乡、村三级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完成建设,安装整合“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设备6400台(套),创建右所士庞等10个“无讼乡村”建设试点。抓实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村一辅警持续巩固,发动治安志愿者1000人,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有效提升命案防控能力。推进“平安细胞”工程,炼铁村、乔后初级中学分别创建为州级平安家庭示范村和平安校园,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持之以恒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活力洱源发展动能充分释放。
营商环境着力优化。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新址搬迁,面积从全州倒数第一升至正数第二,44家部门进驻,1374个事项实现“一厅办理”,形成“两区一中心”办事服务格局。“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措施到位落实。组建6支驻企服务队,深入重点项目开展对接服务,“三问一评”交办事项有力整改,开展“洱海源茶叙”活动3次,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有效解决。247项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清单管理,252项行政处罚事项纳入包容审慎监管减免责清单,公平竞争审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严格落实,新增市场主体2873家。化解清偿中小微企业欠款3205万元,50万元以下清欠任务全面完成。成功举办“绿美洱源‘梅’你不可”上海招商专场,开展“一把手”带头招商15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26.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91万美元。
民主法治不断健全。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多渠道参政议政。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89件、政协委员提案183件。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公开各类政务信息3万余条,“12345”热线和“互联网+督查”及时高效办理。积极支持县监察委、县法院、县检察院依法履职,县法院被命名为“云南省模范机关创建示范单位”。“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建成县级法治文化广场和凤翔村法治文化阵地,右所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法律顾问制度作用充分发挥,依法应诉行政诉讼案件19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35件。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不断规范,文件合法性审查全面加强,法治洱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推进。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全县8个改革领域71项年度改革任务和4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计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扎实推进,电子差旅网上报销全面推行。国资国企改革有力有序,构建县属国有企业“1+5+X”三级架构管理模式。完成地方计生协综合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清查核实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11.3亿元,清理集体土地305.2万亩。殡葬改革系统推进,9乡镇农村公益性公墓全面建成,遗体火化、节地生态安葬加快推行。教育“双减”持续推进,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教师“县管校聘”、医药卫生体制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全面实施,审批效率提高75%以上。
作风建设持续加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州管理办法。“两个革命”学做活动和“大理之问”大讨论深入开展。政府系统作风改进十条新规全面落实,文件、会议、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有效精简,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成为新常态。弘扬勤俭节约,进一步缩减不必要开支。“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意识和“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全面树牢。重大政策、重点任务、重要工作到位跟踪落实,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全面加强。年内共发出“洱源喜报”21期,干事创业氛围愈发浓厚。酒后违法违纪整治全面从严,“当好廉内助,走好阳光路”家庭助廉主题活动创新开展。深刻汲取李金灿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扎实抓好以案促改工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及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各行各业劳动者和各族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消防救援人员以及驻洱源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经济下行、疫情防控、源头保护治理制约等多重影响,全县经济增速慢,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乏力,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州排名靠后。二是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压力巨大,债务负担十分沉重。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新”,转型发展缓慢,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乏力,旅游服务业没有形成品牌,冷热水等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四是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截污治污体系仍需提质增效,全民参与保护治理的意识还需加强。五是作风建设仍需扛牢,个别部门和乡镇服务意识、靠前意识、效率意识和斗争精神不强,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存在“蜗牛”心态、“候鸟”心境、“看客”心理、“木偶”现象,知难而进、顶压前行,大干快上、跨越赶超的精气神不足等问题,我们将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2022年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但由于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压力、转型发展阵痛叠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等影响和全县落实大规模减税退税、统计报数政策调整等因素,以及主观上我们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思路不宽、措施不准,解决困难的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等制约。致使全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未能实现人代会确定目标,一季度和三季度分别被州委、州政府评定为“蜗牛杯”。对此,县人民政府党组和县人民政府班子成员将深刻检视剖析,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落后而懈怠,我们定会正视困难、直面问题,知耻后勇、砥砺前行,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县各族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二、2023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也是我县实现突出重围、后发赶超的关键之年。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州委九届三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只争朝夕、拼搏进取,不甘落后、奋勇争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源头保护精准治理和流域转型绿色发展为统领,以建设温泉康旅胜地、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为目标,立足源头保护、打造全产业链、加快文旅融合,以退无可退的“紧迫感”、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机不可失的“危机感”、闻鸡起舞的“使命感”,大抓工业发展、大抓园区经济、大抓招商引资、大抓民生实事、大抓队伍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增效能,推动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生态保护打开新局面、产业发展得到新提升、城乡面貌焕发新气象、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激发新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努力在推进高水平源头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洱源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增长3%和1%以上,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和5%以上。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7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做优县域经济。始终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完善项目谋划、引进、推进机制,加大抓项目的强度、抓招商的热度、抓环境的力度,推动“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量的变化和质的提升,打好翻身仗,实现开门红。
大抓项目建设。紧盯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方向,发挥“跑干要”精神,争取剑洱高速等更多重点项目入盘实施。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全力争取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等34个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深化县领导挂包重大项目机制,加快推进洱源威士忌生产及游客体验中心等44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6.48亿元以上。
大抓招商引资。聚焦“三张牌”、“445”产业和“两个定位”,策划包装特色项目20个以上。优化招商引资流程,大力开展全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推行组团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模式,盯紧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招大引强。实行全员招商,乡镇、部门“一把手”外出招商12次以上,签订投资协议不少于8个。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推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强化跟踪保障,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全力推动草堂雅集等22个项目落地投产,引入州外到位资金27亿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抓实稳经济促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严格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压实稳增长责任。抓细监测运行调度,将分析研判具体到行业、企业、项目。依法依规做好统计服务,做到科学纳统、应统尽统。进一步清查盘活国有资产,有效促进资源资产转化。提升审批效率,一般性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0个工作日内。全力抓实用地、用林、环评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尽可能缩短县级行政审批时限,加强跟踪服务,保障项目开工不停工。
(二)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矢志不渝守护绿水青山。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抓实源头保护治理,厚植生态优势,加快把洱源建设成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文明示范样板。
持续抓好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县城片区及三营、邓川等5乡镇截污治污体系提升改造,全面完成流域内农户户管排查,着力解决县城及集镇雨污合流问题。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田尾水管控。全面完成东西湖片区7500亩湿地提升改造,系统抓好“保水质、防藻华”各项措施。加快推进绿玉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及西湖东登村、清水塘87户生态搬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南登村以外未迁户搬迁安置。扎实推进西湖流域水质提升攻坚行动,用三年时间明显提升水质。以茈碧湖、海西海水库、西湖为重点,推进二级保护区综合执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持续巩固提升弥苴河、永安江水质,切实改善西湖水质、提升罗时江水质,力争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总体达Ⅱ类。
扎实推进绿美洱源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有机肥5万吨。加快永安江、罗时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良田项目建设,进一步改良土壤,完善农田灌排、尾水循环利用、出水采样监测等设施建设。抓紧抓实“林长制”,实施人工造林1000亩,加快推进“以湿养湿”发展模式。全力维护苍山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实施弥苴河古树群落保护。深入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各项措施,试验性开展秸秆、藻泥、死亡水草资源化利用,提升垃圾、污水处理效能。加快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历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推行绿色低碳生活。系统推进绿美城市、乡镇、村庄建设,创建绿美社区1个、街区1个、街道8条,绿美乡镇1个、绿美村庄75个。巩固提升美丽河湖创建成果,积极争创绿美河湖。常态化开展洱海保护“开学第一课”和“生态建设书画展”。巩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成果,不断拓展无烟环境建设成效。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生活方式,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深入人心。
(三)聚焦特色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加快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发展之本、破题之策,立足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全力以赴把一产做优做强,把二产做实做好,把三产做响做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做大现代农业。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43.6万亩以上,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实现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完工投产,大力推进农业绿色有机化种植,积极发展蔬菜、花卉、水果和中药材特色种植。争取烤烟新增面积1100亩,力争打造亿元税收产业。加快推进梅子全产业链发展,争取列入省级“一县一业”。支持罗琦花卉扩大规模,力争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多肉种植基地。有序推动高辣度辣椒种植加工,加快万头奶牛养殖示范牧场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6150亩。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生鲜果蔬冷链物流产业园等物流项目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不断加快建设“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
做强园区经济。按照省委提出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壮大园区经济,统筹邓川工业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提升园区“投融建管营”能力,筑巢引凤促进招商入园。以新希望蝶泉乳业、力帆骏马装配制造、品宏高原特色农业、洱宝实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在产业链延链补链、片区发展规划管理等方面发挥企业作用,提升园区规模和质量,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抢抓园区保留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升改造邓川片区原有设施,启动公鸡山开发建设,支持焦石片区开发。拓宽园区发展资金投入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权基金等方式投资园区产业和项目。支持品宏等企业转型发展,助推蝶泉乳业“三年倍增行动”,实现溪灯坪金矿采选工程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新能源船艇“智造”基地等5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加快大枫树、大楝屋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想方设法为力帆骏马纾困解难,推动中博源综合氢能源产业基地、宏福集团农机具生产等项目落地园区。实现2家企业升规,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亿元以上。
打响康旅品牌。坚持以《洱源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引领,积极争取西湖绿道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12个专债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完成退步堂半山酒店二期建设,加快火焰山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水热联供中心等项目建设。引导牛街等片区民宿提质升档,打造一批优质半山酒店及最美民宿,推动“老街拾光·泉艺水乡”和牛街籁之塘温泉酒店等项目尽快落地。持续开展“梅”你不可、灯火“兰”珊处、“梨”不开你、“荷”你相约、“木”光所及皆是你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打造“三月街洱源分场”,深度发掘推出“跟着霞客游洱源”精品路线,策划推出一批大众网红打卡点,提升洱源旅游知名度。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举办乡风民俗表演。持续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涉旅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旅游业态提质增效。
强化人才支撑。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深化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加强农、商、文、旅等应用型人才培育。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申报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扎实做好信贷支持、减税降费和医疗、教育、住房服务,确保留得住人才。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50户,支持本土人才就业创业。深入落实“技能云南”行动,开展职业培训40期2000人。
(四)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想方设法助推城乡建设。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统筹乡村振兴与城镇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推动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稳步增加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收入。加快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实现8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突破5万元。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投入1.28亿元实施19个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加快“两湖一河”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完成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严格执行农村建房“八不准”要求。持续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抓实“三清洁”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凤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2个精品示范村、15个美丽村庄。
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实施施介路西段等4条市政道路和2座市政桥梁建设。力争第二自来水厂配套管网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县城排水防涝设施项目。新增智慧停车泊位600个,更新天然气管道8公里。推进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新建宁湖公园等6座“口袋公园”。加快274户老旧小区、630户城镇棚户区改造,完成13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进温泉小院子等3个房地产项目建设。抓实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和传统村落、特色村落保护,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县数字理政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剑洱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鹤洱剑兰高速公路建设。硬化自然村道路18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50公里,改造危桥14座,打造绿美公路120公里,完成山石屏村进村道路提升改造,创建“四好农村路”15条95公里。完成草海子水库和南塘子水库扩建主体工程建设,加快土官村水库建设。完成洱海流域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邓川、右所管网体系建设。加快完成洱母等5个土地整治项目。依托“数字大理”项目,加快“数字洱源”建设。投入3270万元改造城乡智能电网3.5万户,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个和5G基站100座以上。
(五)聚焦群众关注关切,用心用情抓好民生保障。始终坚持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补齐短板、提升服务,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加快推进“9·13”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任务。完成避险搬迁集中安置374户民房建设。完成毁损公路127公里重建和龙门涧、雪梨树等6座桥梁通车。加快推进凤羽河下段等3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完成“5·21”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农村饮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快推进黑潓江洱源段治理工程,完成受损公路161公里和2座拆除重建受损桥梁建设,实现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恢复。
全力抓好教育医疗。促进学前教育提质扩容,加快县第三幼儿园建设。完成乔后初级中学教学综合楼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高平中学二期项目建设,深化洱源一中、下关一中合作办学和上海交大托管帮扶洱源一中,推动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探索集团教育合作模式,推进县职中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加快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积极争取中医医院康复理疗治未病中心项目。力争将邓川卫生院纳入国家二级医疗机构建设规划。持续巩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全力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办好10件惠民实事。抓实就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2650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3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达95%以上。抓实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建成右所跃进等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民兵应急应战能力建设,推进综合训练基层建设,持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启动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持续发挥施滉烈士事迹陈列馆教育辐射作用,加快施介故居、山石屏全州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等红色教育目的地建设。加强西山白族调等非遗保护传承,组织开展第二届梅花文化节、农耕文化节,承办好中国第二届梅花文化论坛、古琴梅花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抓好文物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完成菜园村凌云阁、乔后杨家大院等文物保护修缮。启动《洱源县扶贫志编纂》,顺利推进年度编纂工作任务。统筹推进人防、外事、科普、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六)聚焦社会稳定大局,毫不松懈抓实社会治理。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树牢风险意识,扎实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
抓实风险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保健康、防重症”为目标,落实好新冠感染“乙类乙管”,抓牢农村地区防控、分级诊疗、疫情监测、疫苗接种等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以推进县医院提标扩能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工程,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进一步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培植新税源,压缩一般性支出,盘活闲置资源和存量资金。完善政府债务“借、用、管、还”管理机制,全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严格执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以防范地震、泥石流、洪涝、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重点,持续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筑牢风险防范屏障。
抓牢安全生产。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推进气象、防汛、地震等监测预警体系深度融合,提升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做好全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抓实抓细应急演练。持续巩固自建房“百日攻坚”成果,从严规范审批监管,新建房严格执行房屋安全强制性标准。抓实“减量控大”、校园直通车优化提升等措施,加强食药品、特种设备等市场监管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抓好消防安全工作。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抓实安全生产“百日攻坚”,确保各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抓好平安建设。补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短板弱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命案防控等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持续推进第五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抓实反恐防恐、反邪防邪、反颠覆反渗透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严格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完成重复、积案信访件化解工作,巩固提升信访“三率”。加大“治欠保支”力度,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宗教和顺。
(七)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持久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建设学习型政府,在研究吃透政策和抢抓机遇上下功夫。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注重在干中学、学中干,学出忠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出为民情怀,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结合实际,研究吃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州委九届三次和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洱源各项工作。
建设法治型政府,在强化依法行政和履职尽责上下功夫。始终将依法行政摆在优先位置,坚持法治为民理念,把增强民生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监察监督、司法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高质高效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面及时做好政务公开,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合法性审查等贯穿政府依法行政全过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和纾困解难上下功夫。树牢“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氛围,深入贯彻《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严格落实县领导挂钩民营企业和“一企一策”帮扶等制度,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深化银政企对接合作,在贷免扶补、以奖代补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优化纳税服务,保障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定期开展“洱海源茶叙”活动,完善政企沟通、驻企服务机制,回应企业诉求,加强涉企事项督办。降低企业用能等成本,加大企业发展保障。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惩乱处罚行为,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安下心”。新增限上企业6户以上,新培育市场主体1500户以上。
建设实干型政府,在加快职能转变和提升效能上下功夫。严格落实“一把手”带头抓经济工作、抓产业发展、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的要求,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既要当实干家,更要当“施工队长”,带着大家一起干、领着大家一起干,不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拿出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状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以及以公益性公墓全覆盖为重点的殡葬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教师“县管校聘”、教育“双减”、医保支付方式、“三医联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一批民生领域重点改革出实效,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建设廉洁型政府,在持续正风反腐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带头落实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持续巩固“两个革命”开展“学做”活动成果,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正风肃纪,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企业遇到的堵点痛点、群众反映的利益诉求,抓紧办、马上办。严控“三公”经费,强化审计监督,严格政务督察。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深刻汲取李金灿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教训,肃清案件影响、净化政治生态,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真抓实干,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斗志,奋力谱写洱源高水平源头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3年10件惠民实事
一、交通物流惠民工程。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8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50公里、危桥改造14座。拓展农村快递服务覆盖面,实现建制村快递通达率90%以上。
二、农村水电网惠民工程。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49件。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50.61千米、配电变压器42台、低压线路35.44千米。完成第八批12个“电普”项目建设,提升20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信号覆盖。
三、教育体育惠民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所,新提供450个学位,资助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低于2.5万人次。
四、卫生健康惠民工程。免费开展乡村医生集中脱产培训90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200人、白内障复明手术300例、尿毒症肾透析治疗30例次。为1000名育龄妇女免费开展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为7000名适龄妇女免费开展乳腺癌、宫颈癌筛查项目。
五、文化广电惠民工程。开展50场次送戏下乡惠民演出。
六、乡村振兴惠民工程。为2100户以上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发放1亿元小额信贷用于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七、城乡住房惠民工程。实施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166户。
八、就业和社会保障惠民工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50人,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50户。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8.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5万人。
九、优老解困惠民工程。为54名特困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为5900名高龄(长寿)老人发放高龄(长寿)补助金,为5294名“两补”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
十、扶残助残惠民工程。为全县2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2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40名精神残疾人提供住院康复救助,为100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名 词 解 释
“6个两年行动计划”:全力攻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两年行动;全力攻坚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和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两年行动;全力攻坚入湖河流水质改善两年行动;全力攻坚湖体透明度提升两年行动;全力攻坚美丽河湖建设两年行动。
“八项重点工作”:全面打响洱海流域农村污水治理攻坚战;抓实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抓实洱海保护治理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抓实洱海流域转型发展;抓实依法治湖;抓实全民治湖;抓实精准治湖;抓实各级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1大队+6中队”:洱源县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大队和邓川镇、右所镇、茈碧湖镇、三营镇、牛街乡、凤羽镇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中队。
“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线”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两个定位”:州委、州政府提出洱源县建设“温泉康旅胜地、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的定位。
“口袋公园”: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可大可小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空间要开放、功能要便民、百姓要好用,有园林景观、有休息设施、有文化主题,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电普”项目: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路径,建立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县疾控中心协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构建与全民健康管理服务相适应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架构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保障群众更好更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医院、进景区、进基层政法单位。
新“7个专项行动”: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
“一老一小”:“一老”指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小”指0—14岁的少年儿童。
“4个百分之百”:校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达到100%;校园封闭化管理率达到100%;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达到100%并实现与属地公安机关、教育部门联网;校园“护学岗”设置率达到100%。
“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无讼乡村”:无讼乡村是一种理念,并非指完全没有诉讼,它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与实践,也是对诉源治理的积极探索。无讼不是通过压讼掩盖矛盾,而是通过解讼化解纠纷,体现案件事了人和的工作理念,追求社会和谐安宁的工作目标。
县属国有企业“1+5+X”三级架构管理模式:组建洱源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资产管理、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水利环保、农业产业等五个二级子公司,根据发展需要组建若干三级子公司,逐步形成三级架构管理模式。
教育“双减”: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两个革命”:省委王宁书记提出的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三张牌”: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445”产业:做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先进制造、高原特色农业四个千亿级核心产业,做大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四个百亿级重点产业,做优生物医药、环保、金融、烟草、房地产五个百亿级潜力产业。
“3815”战略:三年上台阶,紧扣2023至2025年,通过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八年大发展,聚焦2023至2030年,到“十五五”末,使云南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十五年大跨越,锚定2021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奋斗,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从2019年起到2022年,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将在全省范围内扶持5000个左右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各地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除了一些确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以外,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百千万”示范工程:全省在乡村振兴中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
“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
“乙类乙管”:认定为乙类传染病,实行乙类管理。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四十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新冠、非典、艾滋病等),丙类传染病11种(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新冠在早期发现时,由于对其病毒特性、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对生命对健康的危害等方面缺乏认识,并且不完全具备有效的抵抗能力,国家把它认定为乙类传染病,实行甲类管理。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减量控大”:减少事故的数量,控制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信访“三率”: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参评及群众满意率。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即医保、医疗、医药改革联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