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洱源资讯 / 洱源要闻

七个民族一家亲——云南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记事(上)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2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来源:人民日报]

10月21日,重阳节,秋高气爽。郑家庄的小广场上,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休闲,村里的其他人正为即将到来的晚餐忙碌着。每年重阳,村民们都会动员起来,一起为老人们过一个开心的节日。

郑家庄位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这个仅有125户的小小村庄,却有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7个民族。尽管语言、信仰、习俗不相同,但他们多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村民们说。

“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要让乡亲们发家致富”

杨家大院里,已经76岁的藏族老人杨铂玛精神矍铄。

最初,郑家庄仅有汉、白两个民族。1959年,7户藏族和2户傣族同胞到郑家庄定居。杨铂玛一家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藏族长期游牧,不会干农活,当地人把土地分给我们,还教我们怎么种粮食。”说起刚到郑家庄的生活,杨铂玛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后,郑家庄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生产力大大解放。凭借对藏药的熟悉,村里的藏族村民开始经营药材生意。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当时就看准了中草药材市场,干了短短数年,便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

“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要让乡亲们发家致富。”先富起来的何国祥没有忘记村里人,动员大家一起做中草药生意,教大家如何辨别药材,传授市场经验。

一批人带动一批人,郑家庄走上了“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的致富之路。如今,村里六成人经营药材生意,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新疆等地。

2006年,郑家庄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2015年,郑家庄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今后,我们要建民族文化展示厅,打造民族旅游示范村,做到全民共建、全民共有、全民共享。”说起未来,何国祥信心满满。

“村里的事、乡亲们的事,都是每个人的事”

村里主干道旁有一个很大的木瓜园,走进院子,纳西族媳妇和秀清正在收拾自家院子。

和秀清是云南丽江玉龙县人,跟着汉族丈夫郑林生来到郑家庄时,才20岁,是村里唯一的纳西族人。“当年嫁过来时,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但村里的人很照顾我,慢慢就习惯了这儿的生活。”回忆当年,和秀清笑得还很羞涩。

在郑家庄,很多家庭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据统计,村里的民族间通婚占到了六成以上。长期相互通婚,习俗、文化的交汇,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滋养了郑家庄良好的风尚。

郑家庄的党员活动室里,有一本《好人好事簿》。打开册子,开头第一件就是:“2015年1月28日,郑泮池同志带领村民清除了村庄耕机路旁的沟道垃圾。”村民小组长王庆荣告诉记者,这本好事簿是2012年郑家庄党支部倡导制作的。仔细翻看册子,慰问群众、清扫街道、援助救济,一件件好事记录在册。

“‘七个民族一家亲’并不是一句口号,在我们郑家庄,村里的事、乡亲们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事。”王庆荣说。

“无论哪个民族的节,都一起过”

走进郑家庄,风格各异的独家别院错落有致,房屋外面的壁画显示着主人的身份。青瓦白墙上的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刀耕火种的彩绘,民族特色鲜明而又融洽。有些房屋看上去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但是墙上又绘着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图,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

民族特色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郑家庄的本主庙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随着藏族、傣族、彝族等其他民族迁入,现在的本主庙不但供奉着白族的本主,还供奉着佛教的菩萨,成了多个民族共同拜祭的地方。

每逢祭祀的时候,藏族祈福的经幡、傣家的宝葫芦、彝族的牛头装饰……成为村庄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过藏历新年的时候,我们就按藏民的习俗过年,过本主节的时候,我们就按白族的习俗一起相聚。在我们村里,无论哪个民族的节,都一起过。”何国祥说。

夕阳西下,郑家庄的广场舞队伍又热闹起来。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让人目不暇接。村民何秀莲放声歌唱:“风景如画的郑家庄,靠的是村里的领头羊。民族团结齐努力,郑家庄一定更兴旺……”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6日 11 版)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