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洱源 / 文化旅游 / 地方文艺

凤羽田家乐传习所:传承农耕文化 展示非遗魅力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4日
  • 来源:洱源通讯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近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洱源凤羽田家乐传习所在凤羽镇源胜村进行展演,进一步传承田家乐农耕文化,展示非遗魅力,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据考证,凤羽田家乐起源于蜀汉时期,是农人在每年栽插结束后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性活动,表达田家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羽田家乐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凤羽的田家乐历史悠久,结构宏大,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承载着白族吹吹腔丰富的表演形式,是我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可喜的是我们的大理生态文化保护区凤羽田家乐传习所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带着广大的传承人和爱好者,呈现了这场精彩的田家乐表演。我们希望凤羽田家乐传习所继续努力,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白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大理州非遗中心副主任杨丽萍这样说。

  演员张俊才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田家乐所需角色全部由村中男女老少来出演,大家自娱自乐,不计报酬。排练好后,先在本村表演,然后再到其他村巡回演出。“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个田家乐,哪里有演出我就去哪里看。我自己也参加过十几年的田家乐演出,今后如果身体还好,我还是会继续参加田家乐的演出。”张俊才这样说。

  凤羽田家乐传习所今年5月成立以来,就积极组织开展田家乐全剧四个部分12场的传承培训,当天的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了渔樵耕读、士农工商、麻衣神相等各种劳动和生活场面,剧中不论是头戴秧把的秧官,用直钩钓鱼的渔翁,对调弹弦的樵夫,耕田度日的耕手,还是满口之、乎、者、也的学究,形象生动夸张、语言诙谐幽默、表演滑稽可爱,常常引得观众开怀大笑。“唱词全部以本地的白族话为主,体现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是以诙谐幽默,整个田家乐都是一种搞笑丑角的形式表演。” 凤羽田家乐传习所所长杨昆河这样说。

  当天共有80多位村民参加展演活动,其中有60多位是通过培训学习后第一次参加田家乐演出。“今天看了这个节目,演得非常好。20多年没有看过了,和小时候看的一模一样,相当高兴。”观众杨昆杏这样说。

  (赵丽娟  杨锦元  唐 熳)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