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洱源 / 镇乡风采 / 邓川镇

【洱海之源看保护】生态优先、保护源头 洱源农业转型发展的“绿色之变”

  • 洱源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3日
  • 来源:邓川镇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洱海之源看保护】生态优先、保护源头 洱源农业转型发展的“绿色之变”

近年来,洱源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手抓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一手抓流域转型发展。尤其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在做好源头保护的同时,真正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

1月30日,“洱海之源看保护”采访团走进洱源县邓川镇葡萄、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洱源县云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入探寻在洱源农业转型过程中,何以做到“绿色”和“发展”二者兼可得。科技化+生态化+集约化 这个农业产业园成转型示范邓川镇作为洱源县的南大门,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连片。依托这些优势,邓川镇抢抓沪滇协作机会,将上海农夫果园引进到中和村,开发建设了“洱源县邓川镇葡萄、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这是洱源县第一个"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水果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经过3年打基础,产业园成为了洱源实现洱海流域转型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走进园区里,两排长势良好的葡萄藤条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洱源真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云安介绍,从初期规划开始,产业园就摒弃了以往大规模、分散式的传统农业发展思路,转而采用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现代农业为目标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除了温室大棚以外,我们还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灌溉设备机房、废弃物发酵池等生态智能配套设施。”周云安说,产业园与上海带来的先进理念、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结合后,综合运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方式,建设了30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来到其中一个种植大棚时,周云安指着一堆废弃枝叶介绍道,园区内所有修剪下来的枝条,会通过集中处理、再加工等多个环节,最终形成自制有机肥运用于种植当中。不止如此,产业园通过智能中控,保证在施水肥时土壤湿度不超过70%,以防肥水流失,同时在生产全过程中堵截废水不排入罗时江,实现了生产尾水零排放,进而真正做到了保护洱海之源的目标。告别大水大肥 这个合作社有了新思路为保护好洱海,“三禁四推”工作以来,邓川镇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如何在破除旧格局的同时发展好绿色农业?位于旧村村委会的洱源县云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给出了答案。

“贡菜很适合在我们这里推广种植。”洱源县云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碧秀介绍,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规模化种植贡菜。目前,种植面积达2160多亩,种植户每亩贡菜种植收入超6000元。

贡菜作为当前一种广受欢迎的蔬菜,具有少水少肥、生长周期短、管理方便、经济效益好等多个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恰好符合告别大水大肥和高残留农药的要求,杨碧秀大胆尝试,在村里率先进行了贡菜试种植。这一试,便试出了“金果实”。村民们在看到杨碧秀的贡菜种植带来的收益后,纷纷加入,使得合作社成为了洱源县中药材农产品的就业扶贫车间。杨碧秀介绍,“贡菜可以发鲜菜,或者加工成干条。目前,合作社主要通过大货批发和电商平台销售,经常供不应求。”

走上田埂,成片的贡菜在阳光的照射下鲜嫩翠绿。杨碧秀边走边介绍,合作社现有贡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每年鲜菜产量可达上千吨,干菜产量为80余吨。贡菜种植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每个工人的日收入120余元,合作社一年的用工量可以达到2000多人次。以湿养湿 这种小花有颜又有料每年的5-10月份,洱海里有一种白色小花相继盛开,晶莹剔透的花瓣随着波浪摇曳,引来无数游客前来打卡,这就是海菜花。海菜花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极高,常被作为判断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一大指标,被誉为“植物中的环境监测员”。其实,海菜花的茎叶可食,清新营养、口感爽滑。在洱源右所镇松曲村,湿地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亟待解决。在这里,海菜变成了“致富增收菜”。1500多亩海菜田连成片,一眼望不到头。松曲村通过成立料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合作社,建立起海菜产品销售渠道,这里的海菜产业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

那么海菜为什么能成为一种产业?海菜有什么经济价值?海菜种植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采访团进行了深入地探访。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杨永池介绍,海菜种植产业经济效益高,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从生态保护上来说,海菜种植促使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湿地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不断完善;海菜种植本身不产生任何种植污染,同时,海菜还能吸收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被植物组织固定后,随着海菜采摘及日常的杂草薅除被永久地带离水体,发挥了很好的水质净化功能。杨永池还谈到,海菜种植也是推进“以湿养湿”的湿地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重要举措。海菜种植成了产业,能引导社区群众主动参与到湿地保护中,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提及海菜种植产业的下一步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农业+科技+休闲”的方式,建成功能复合、经济高效、科技先进、体制创新、生态优良、景观美好的集农业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不论是现代化的葡萄产业园,还是少水少肥的贡菜种植,亦或以湿养湿的海菜种植,越来越多的绿色农业项目成功转型,在洱源遍地开花。如今,洱源的农业底色“绿”意渐浓,洱海之源保护好了,田园风光也越发旖丽。土地流转、转移就业、入股分红等增收方式,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洱源的“绿色之变”,正在一路高歌奋进!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