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15251881C/2023-00271
  • 发文机关:

大理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洱源县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发布时间:2020-08-14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共洱源县委洱源县人民政府

2020814日上午10:00  大理国际会议中心3号厅)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与大家见面,报告洱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情况。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30万各族干部群众,向大家一直以来对洱源的关心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洱源县位于大理州北部,是“高原明珠”洱海的源头,素有“高原水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和“中国温泉之城”等美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和省级革命老区县。2013年,共识别出贫困镇乡3个、贫困村17个,贫困人口575923150人,贫困发生率8.8%

2015年以来,洱源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部署安排,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县乡村脱贫退出各项指标和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1.13亿元,精准实施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等工程,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由8.8%降至0.83%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于20187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考核评估,9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洱源退出贫困县。脱贫摘帽后,全县上下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理念,开展了“两防一抓”、挂牌作战等系列行动,补短板、强弱项;同时,编制完成《洱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凤羽镇“一镇两村”试点规划》,启动实施了凤羽镇振兴村、佛堂村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实现“清零”,“两摸底”对象风险全面排除,脱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深化,顺利接受了国家全面普查。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洱源县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采取果断措施,相继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五年来,洱源县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两个责任”一起扛、“两场硬仗”一起打,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推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扶贫双赢路子。

五年来,生态扶贫不断深化。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扶产业才是扶根本”的路径,深入推进以“三禁四推”为重点的“三张牌”打造行动。大力发展绿色水稻、油菜、烤烟等绿色、有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山嵛菜、辣椒、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推广“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龙头企业”等模式,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成“1+9+90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助力群众网络销售,认定产业扶贫基地219个,实现特色优势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全覆盖”。借力“风、光、水、林、网”五大绿色资源优势,为群众增收致富打造绿色增长点。先后引进大唐、华能、国电等公司建成大唐罗坪山等14个风电场,装机容量54.457万千瓦,成为全省第一风电大县。并建成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42923人。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林上果子”、“林下菌”、“林间药草”,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进一步构筑健康生活目的地格局,发挥生态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天保员、护林员、保洁员、河道管理员、节水治水员、湿地管理员、垃圾收集员,累计吸纳建档立卡人口1.45万人次,人均年增加9600元工资性收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补偿方式,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累计兑付生态补偿资金8300万元,惠及贫困户1.8万人。探索“以湿养湿”模式,每年为群众增加租金收入4700多万元。同时,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两手抓,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输出,今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全县贫困人口家庭年收入从2015年的16762.7元增加到2019年的49638元,增幅196.12%

五年来,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20户、生态搬迁722户,把群众从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的地区迁出来,科学规划和建设安置点,把每一个安置点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整体风貌富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小区,统筹解决发展和保护问题,让每一户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愿景变成现实。采取县级筹资稳固住房建设、政府兜底建新房、农村危房改造、地震恢复重建、农村人居环境住房提升等6种模式实施安全稳固住房建设30060户,群众住房条件全面改善,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建成截污管网892公里、污水处理厂12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103个、构建起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全县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积极调整畜离养殖方式,划定限养区、禁养区,建成18座畜禽粪便收集站;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公厕102座、户厕1.1万座,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清洁”活动,全面消除村庄、河道、农田卫生死角,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100%。实施点亮乡村工程,让“黑灯瞎火”成为历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大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等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力度,改变山区群众烟熏火燎落后生活方式,通过脱贫攻坚、洱海保护治理“双推进”,进一步改变了群众卫生习惯,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加强贫困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构建联动联通网络为辅,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组道路提升改造482.25公里,道路硬化226.24万平方米;建设高标准稳产农田5.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95万亩;实施生态河道治理28条,小流域治理2件,整治坝塘21座。实施农村饮水工程538件,人畜饮水巩固提升88件、脱贫水窖2046口、补短板项目60件、采购1170个储水罐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全面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有保障;建成10千伏线路46.39公里、低压线68公里、配网基建应急项目32个;建成活动室及场所90个,新建和改造4G基站656个,实现90个行政村动力电、道路硬化、4G信号全覆盖。南塘子水库、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前期有序推进,草海子水库开工建设。大丽高速公路和上鹤高速公路、国道214线洱源段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鹤洱剑兰、大漾洱云兰高速公路洱源段顺利推进。东西湖一级公路、牛沙公路主体完工。县、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年来,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始终把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民生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控辍保学、精准资助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达100%强化“三个一”标准化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达标;贫困人口和边缘户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办理特慢病2245人,“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全面落实;针对存在因病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出台并落实医疗单项帮扶措施,防止因病致贫。强化低保户与贫困户、低保线与贫困线的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按程序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精准施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落实;按照“事前匡定、事后认定”原则购买防返贫致贫保险7000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民参与更加广泛。始终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动员组织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进一步筑牢全社会参与“两场硬战”的格局。由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分别担任9个镇乡第一书记;44名处级领导每人挂钩帮扶12个行政村;106个省、州、县三级部门包村;147名省、州、县扶贫队员驻村;3187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7499户贫困户。组建6支洱海保护治理驻乡镇工作队,形成一线统筹协调、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推进工作的机制。深化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上海市浦东新区坚持“上海所能、云南所需”,在人才支援、项目资金、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倾心帮扶洱源;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心”、“行”、“梦”、“恒”4个专项帮扶基金,精准帮扶洱源教育、医疗和科技事业,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科学方案。省委宣传部、州委统战部等省州单位发挥行业部门优势,为洱源脱贫攻坚提供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以“10.17”扶贫日活动等为载体,动员企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县内42家企业积极挂钩90个行政村,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011万元,助力脱贫攻坚。坚持发动群众常态化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制定出台保护洱海居民公约,营造氛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群众对脱贫攻坚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达94.25%

五年的奋斗历程很不平凡,取得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省、州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帮扶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倾力帮扶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的结果。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继续保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打造好生态脱贫洱源样板,全面夺取“两场硬战”的胜利。

一是一鼓作气,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夺取脱贫攻坚胜利。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认真落实“四不摘”和“两防一抓”工作要求,抓实挂牌作战,持续开展问题大排查和整改行动,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围绕“一户一人,一人一技”的目标,依托企业、合作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树牢“底线思维”,健全完善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让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着力提升脱贫成色,持续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久久为功,强保护促发展,释放更多生态红利。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持续抓好洱海保护治理项目谋划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监管运营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好“三张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加强品牌培树和营销对接,不断培育壮大生态扶贫绿色产业;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引导群众发展“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间药草”,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康养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生态红利,促进增收致富,携手共奔小康。

三是精准发力,抓试点树示范,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无缝衔接,做到规划衔接、机制衔接、政策衔接和发展衔接,保证脱贫攻坚工作的接续性,确保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长效作用。同时,围绕“五大振兴”总要求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抓实凤羽“一镇两村”、梨园村乡村振兴试点和慢城农庄·乡愁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好乡村振兴试点样板,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最后,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洱源,也诚挚邀请大家经常来洱源宣传报道、休闲度假,体验洱源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

谢谢大家!